第404节 紧锣密鼓 1(4/5)
瞻远瞩,很早就认识到布尔什维克主义和纳粹德国对英国、对西方的威胁,二战前的英国高层普遍鼠目寸光、安逸怠惰,丘吉尔则目光精明而长远,手段铁腕而果决,他坚持抵抗、坚持不投降,咬牙领导英国苦苦支撑,直到迎来美国参战、迎来胜利。因为丘吉尔的存在,英国才没有被打垮,所以,除掉丘吉尔,既有可能让英国在接下来的战争里“更脆弱”。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里,罗斯福和斯大林在此时都已经是国家领袖,难以搞暗杀,丘吉尔目前还不是英国首相,只是英国政府里的一个高官,将其“做掉”的难度不是特别大。蒋纬国只对两件事感到犹豫,一是如果丘吉尔真的被他除掉,历史会怎么发展?中日战争前,蒋纬国曾想训练一批特工杀手,然后潜入日本国内,把那些在原先历史上或屠杀中国人最为凶横或比较会打仗、在战场上比较难对付的日军将领全部提前干掉,但他思来想去后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蒋纬国不能这么做,他要是这么做,八年抗战在一开始就被他改得面目全非,到时候,率军进攻中国的日军将领会是另一批人,战略、战术、战争态势…统统都会不同了,甚至会导致中日战争乃至二战都会不同,蒋纬国完全不能“未卜先知”,他会失去最大优势,但现在,蒋纬国没有这个顾忌了,因为历史已经完全被他改变了,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哪怕蒋纬国不再继续改变历史,让历史自行发展,接下来的历史也是跟原先历史天差地别的,既然事实已经如此,蒋纬国还顾忌什么?杀掉丘吉尔对中国有利,自然要做。蒋纬国犹豫的第二件事是会不会杀掉丘吉尔后,英国却出现第二个丘吉尔甚至出现比原先丘吉尔更厉害的新领袖?反复思考后,蒋纬国排除了这个担忧,因为,“历史伟人”不是那么轻易就出现的,杀掉丘吉尔,英国出现第二个丘吉尔或比丘吉尔更厉害的新领袖,概率确实不大,比如牛顿,假如蒋纬国穿越时空,杀了牛顿,起码在五十年内英国不会出现第二个牛顿,因为产生牛顿的条件是很苛刻的,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牛顿呢?虽然江山代有才人出,但质量不可能都一样。如果产生牛顿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历史上只有一个牛顿?为什么同期的中国等国没有产生牛顿?无论是牛顿还是丘吉尔,都是唯一的。历史创造伟人和英雄,伟人和英雄也创造历史。下定暗杀丘吉尔的决心后,蒋纬国接到了希特勒的越洋电报,关于意大利的,希特勒想征询一下蒋纬国的看法。
贝尼托·墨索里尼自从成为意大利的独裁者后,一支雄心勃勃地想要重建“罗马帝国”,只可惜,意大利的国力军力远不如德国,墨索里尼本人能力也大不及希特勒,虽然他“出道”时间早于希特勒十年以上,但希特勒取得的成就是他的十倍都不止,这导致墨索里尼相当地嫉妒希特勒。墨索里尼上台后虽然也打算好好地励精图治,但他“发展基础”太差,他本人能力也近乎平庸,所以被他经营十六七年的意大利还是“那个萎靡不振、有气无力的意大利”,导致意大利的扩张速度十分迟缓。月时,墨索里尼调动几十万大军侵略东非国家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虽然意大利国力军力很低,但意军好歹也是飞机大炮坦克俱全,对手只有不多的现代化轻武器,更多的人只是拿着弓箭刀枪等冷兵器,结果意军累死累活地打了七个多月才占领埃塞俄比亚,并且付出了约2万人战死、超过18万人受伤的惨重代价。实际上,这不是意大利第一次侵略埃塞俄比亚,四十五年前,意大利就侵略过埃塞俄比亚了,结果一败涂地,远征的17万名意军官兵足足死伤了11万余,还被俘虏了4000余人,堪称全军覆没,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因此而讽刺道“意大利人带着极好的胃口和满嘴蛀牙去了非洲”。意大利国力之色厉内荏、意军军力之外强中干,由此可见一斑。眼下,受到“东非大捷”刺激的墨索里尼又展开了新的扩张,对南欧小国、领土面积仅有3万平方公里不到的阿尔巴尼亚展开了侵略。由于阿尔巴尼亚实在太小、太弱,所以意军这次打得堪称顺风顺水,五天之内就被意军占领了。
对于意大利侵略阿尔巴尼亚的行为,希特勒很想听听蒋纬国的意见。
蒋纬国思索后,回复道:“我建议,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意大利,趁机控制意大利。虽然墨索里尼领袖与元首您关系很好,但国家利益至上,大局至上,更何况,德国并非消灭、吞并意大利,而是帮助意大利,被德国控制的意大利不但有利于德国,也有利于意大利本身。”
蒋纬国提议希特勒这么做,也是高瞻远瞩的,德国对意大利就要像对西班牙一样,“不能任其自由,必须将其控制”,否则既无法更好地提升德国的整体实力,也容易坏事,原先历史上,德国本来没想打南欧和北非,都因为意大利吃饱没事做去挑事,导致让德国不得不为其擦屁股,继而影响了德国的整体战略,既然让意大利太自由会坏事,还不如将其控制住。更何况,在原先历史上,墨索里尼政权曾在战争中垮台,希特勒不得不费一番手脚将其救出,然后在意大利北部扶植墨索里尼建立仆从于德国的意大利傀儡政权,既然早晚如此,还不如现在就动手,意大利在二战期间对德国做的“唯一好事”,就是被德国吞并后让德国当年的工业产值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