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节 消化战果(4/5)
”蒋纬国笑起来,他理解林继庸的心态:“林先生,跟我说说咱们的工业吧!”
林继庸立刻眉飞色舞地如数家珍:“北亚真是一块宝地啊,我真要感谢苏联人,他们已经帮我们勘探出不少重大矿场了,比如秋明,有一个巨大的油田,比如托木斯克,有一个超级铁矿,比如库兹巴斯,有一个特大煤田,都是大宝藏、大宝库啊!根据二公子你的规划,北亚西部六城和北亚中部南处三城(扣除租借给日本的昭和城)都会建设成咱们国家的工业城市,汇聚成咱们国家的北亚工业基地。资金、人员、设备,都不是问题,那些从苏联境内源源不断运来的机器设备,多得我们高兴得简直睡不着觉,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的机器啊!保守估计,我们从苏联境内获得的工业设施的总价值是我国原有的四倍以上,我们将其一半用于北亚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一半运入本土,运到华北扩建华北的重工业基地。这是具体的计划大纲…”他兴高采烈地滔滔不绝。
蒋纬国翻了翻林继庸递过来的文件,笑着问道:“林先生,我是门外汉,这项大工程就麻烦你和你的同僚了,你呢,告诉我一个大概的数字,咱们国家得到苏联的那些工业设施,估计咱们国家的工业规模能超过日本了吧?”
林继庸哈哈一笑:“早就超过啦!更何况东北也回来了,日本又没了东北,我们得到苏联大部分的工业设施,估计我国现在的工业规模已经是日本的四倍乃至五倍了吧!当然了,建设工业不等于得到大量机器,但有了机器,一切就好办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有了米,做饭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蒋纬国听得心情舒畅至极:“好啊,真的太好了!”
在蒋纬国改变历史(1936年夏)之前,中国的工业在总体上是十分落后的,规模很小,并且还是以民用轻工业为主,更加重要的重工业、化工业、军工业都薄弱得简直能忽略不计,别说美苏德这样的工业一流的国家了,就连工业大不如美苏德的日本、意大利都能完胜中国,如今,已经过了整整五年了,此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三大重工业基地:华北基地(可算是自我经营起来的)、东北基地(从日本人那里收复回来的)、北亚基地(从苏联人那里抢回来的),另外在南方也有一些规模中小、比较分散的重工业设施,蒋纬国苦心经营五年,在发展中国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化工业、军工业)这件大事上确实是成果空前、成就辉煌、成绩骄人,截至1941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完全地超越日本和意大利,达到日本或意大利的四五倍之多(日本在失去东北后也损失了差不多一半的重工业,跟中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进入1942年,由于基本上消化了从苏日那里夺取过来的工业设施,再加上中国的工业产业已经成型,形成了体系,进入正规化、系统化的生产和良性循环式的扩建,所以规模和产量都是进一步地急剧增长。
蒋纬国这只小蝴蝶在扇了五年的翅膀后,已经形成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台风。
此时中国的军工业几乎就是蒋纬国的私人财产,负责给他全权管理军工业的是俞大维。洗劫苏联的工业不但让中国的轻工业、重工业、化工业都规模暴增,也让中国的军工业同时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蒋纬国找到俞大维时,发现他跟别人一样都忙得两眼发红,显然很久没有睡个安稳觉了,但疲惫中喜气洋洋,困倦里干劲十足。
“发大财了吧?”蒋纬国打趣俞大维,“说说咱们的军工业吧!”
俞大维取出一叠砖头厚的文件资料准备向蒋纬国进行汇报。
“停!”蒋纬国制止住俞大维,“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一下就可以了。”
俞大维笑了笑,放下手里的文件:“怎么说呢…是的,我们得到了大量的苏联机器和大批的苏联工人,问题的关键是,武器装备不制式化必然会导致**使用的武器堪称五花八门,比如步枪,中正式、三八式、98k、莫辛纳甘…子弹口径各不相同,后勤肯定跟不上的,兵工厂同时生产好几种尺寸的子弹也会导致产量降低。以此类推,我们得到的那些苏联机器肯定不能直接拿来就用,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的嘛,所以要进行全面的改造,不少机器其实无法使用,估计要半年时间进行消化,明年才能正式地全面用于我国自身的生产。”
“苏联的飞机和坦克都算了,我是看不上,如果我军又用德军飞机坦克又用苏军飞机坦克,还不乱套?苏联的火炮还不错,可以保留进行原先的生产。”蒋纬国看着俞大维,“另外,苏联的一些特殊的、可以弥补我军不足之处的武器,也是要原封不动地进行批量生产的,比如那种喀秋莎火箭炮。算了,说起来太麻烦,反正我是统统交给你去操心的。我的俞部长,你告诉我几个数字就好了,明年,我军飞机可以月产多少架?”
俞大维想了想:“年初可以达到月产1000架以上,年底可以达到月产1500架以上。”
“坦克呢?”
“年初可以达到月产300辆以上,年底可以达到350辆以上。”
“真他妈的多!”蒋纬国忍不住了,哈哈大笑。
俞大维也笑起来:“我总结一下,在武装150万人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军工业规模可以把这150万人武装得跟德军一个水平,这是明年的水平,后年可以武装200万人以上。”
蒋纬国重重地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