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疯狂的海上斗殴事件(7/17)
达回波对比一下,是不是都是在目标船附近的。”在情况通报会上,他们已经获悉,在报警船附近已聚集了几条船,正准备大规模械斗。在每艘出海的船舶上,厨房刀具、钢管、消防斧、撬棍等应有尽有,如果船员发起狠、打起架、斗起殴来,那后果可想而知。再加上在茫茫大海,一失足掉到海里,就算是白天都难以发现救援,更何况是月黑风高的晚上。
“围在一片的,有五六条船啊。”苏迪波看了雷达回波,数了数船只,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么多船围在一起,万一他们蛮横无理,不服从海警的协调,冲突起来,那可真要出大事情了。
形势相当严竣
“信号兵,通知2号,处突小组准备防暴器材,备好防暴弹。”赵继海思考了一会,对站在身边的信号兵下达指令。
“你艇上水炮可以用吗”赵继海对王。
“可以用的,出发前刚检拭过。”
“那好,马上让他们备便,随时准备使用。”
“同时跟支队请示,使用防暴弹和水炮的权限。”赵继海进一步地补充交待道。海警使用武器规定严格,流程相对规范,水炮及防暴弹之类都是属于非致命性武器,需要上级的授权,才能动用,防止滥用武器、违规使用武器。但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海上斗争形势远比陆地上要复杂,因天气、距离、电子干扰和船艇自身通信设备等原因,艇指挥所与支队指挥所的通信联络不能随时保证与上级畅通无阻,请示报告延迟情况屡见不鲜,处置现场的指挥权限和文件规定的指挥权限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给基层一线尤其是带队指挥员在实际使用武器时带来了严竣的考验和极大的执法风险。
赵继海在海上工作多年,他最担心的就是通信联络问题,不管是跟目标船的通信,还是跟支队指挥中心的通信。如果联系不上目标船,那真的是在茫茫大海里捞针,任务完成机率相当于零。如果联系不上支队,那海上现场处置只能凭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完成,一旦处置不当,则面临着丢“乌纱帽”的风险。
“报告,支队回复,可以使用水炮,慎用防暴弹。”苏迪波接到报务舱打来的电话,向赵继海报告。
幸好,这地方离支队不是太远。赵继海长吁了一口气。
“单教导员,你那个摄像机怎么样晚上能拍得出来吗”赵继海有点担心,在这黑夜里,尤其是在海上移动速度快,拍摄距离远的情况下,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影像不清晰。而现在,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执法现场的摄影摄像缺一不可。
单大雄在驾驶甲板上,忙着给摄像机选角度、调明亮,听见赵继海在跟他说话,连忙答道:“大队长,我买了个摄像机外接摄影灯,现在看效果还不错,比肉眼看的要清晰一些。”
“嗯,这就好,千万要拍好一点啊,这些影像资料既可以当宣传素材,也可以作为执法依据。”赵继海再次叮嘱单大雄。
“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单大雄回答干脆、简洁,架好摄像机,又去指导旁边负责拍照的战士,教他怎么使用夜间模式,校对白平衡、快门和光圈数值。
七
86艇慢慢地接近着报警船只,隐约看见围在一起五六条船的轮廓,船长约五六十米,右边横着一条长长的、粗大的钢管,船尾两侧各向外竖着1只小型的架子。
“是拖网作业的渔船。”王小米心里又咯登了一下,后脊背开始发凉。这种造型的渔船,因为有架子、钢管,如果海警船强行靠帮,搞不好就会被渔船上的突出物横扫一片栏杆,戳出一个大洞。
闪着信号灯的报警渔船,冒着黑烟,一会往东、一会往西,扭着硕大的船尾,不断地变换着航向。后面紧紧跟着两条渔船,试图把报警渔船逼停,只是因为航速都差不多的原因,像是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始终相差那么一段距离。这两条船的左侧不远处,又跟着两条船,船头对着这两条船,摆出一副虎视眈眈的姿势,似乎随时准备用自己坚固船头去碰撞前方船只。
“通知2号,1号准备先行展开动作,2号慢速航行,跟着渔船,随时准备行动。”赵继海初步判断了海上态势,准备用xx和喊话攻势,先行威慑对方,看看效果。
“小米,减速到8节。”赵继海命令王小米道,走到海图桌边,打开海图灯。
王小米依言降低了86艇的航速。
“你过来一下。”赵继海招呼着王小米,在海图桌上顺手拿了两根铅笔、两支分规和橡皮。
“你看,现在海上船只的态势是这样的。”赵继海把铅笔、分规和橡皮当成海上的五条船,摆好态势,然后又从文具盒里拿出了一支水笔。“这根水笔代表我们。”
赵继海抬头看了看王小米的反应。苏迪波也凑了过来,站在王小米旁边,仔细听着。
“我们从他们一侧,高速航行,然后从最前面的那条船合适距离,掉头,驶向那一侧,做一个高速机动动作,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怎么样。”赵继海拿着手中的水笔,在铅笔和橡皮之间来回比划,向王小米解释着他的意图。“当然,我们与渔船的距离一定要控制好,过近则有危险,过远则效果不明显,明白吗”
“明白。”王小米点了点头,对赵继海的意思心领神会。
“苏迪波,你在旁边用船用扩音器喊话。”赵继海吩咐苏
第7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