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四章 听故事为了什么(3/6)
非常漂亮,而且很壮观呢!如果你们想看。回头我发张照片到论坛好了,刚刚好有拍照的。”“哈哈,那太好了!”小家伙们嘻嘻笑道。
黑月圆舞曲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墨菲又说道:“呵呵,关于香港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据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i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这个故事毕竟是传说,里面的迷信成分我就说了,不过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对了,还要说一句,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哇哦,这么多人啊!”小家伙们赞叹道:“黑月,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准备看你的相片了!”
黑月圆舞曲说道:“已经在找照片了!”
“那就等着看了。”
墨菲听着小家伙们在那边嘻嘻哈哈,嘴里却依旧继续准备说故事,这故事不说清楚,他们是不敢罢休的,继续说道:“大家还听不听中秋习俗了?”
“听啊!”
墨菲微微摇摇头,继续说道:“燃宝塔灯,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she。”
“宝塔……感觉和那个烧塔仔有点像啊!”小家伙们喃喃的说道。
“确实有点像,不过不完全一样,”墨菲笑道:“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se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se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哇哦,这是变相的群体相亲吧?”小家伙们听得忍不住吐槽道。
然后纷纷嬉笑不已。
墨菲对于这些小家伙们没有任何法子,干脆继续说道:“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所有人听得满头黑线,“嫂子,真的有这习俗吗?”
“应该不是假的,”墨菲说的很不负责,“既然说到了偷菜求郎,我接下来就说说窃瓜祈子的习俗好了。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i,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se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额……还有这种习俗啊?”小家伙们听得直咧嘴,在他们看来,这是绝对的封建迷信。
墨菲笑道:“当然啊,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好吧,还真不是只有一个地方的人这么相信。”小家伙们都忍不住翻白眼了。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而在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墨菲又说道。
小家伙们微微摇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