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三章 房玄龄啜茶析易经(2/2)
房玄龄微微笑了笑,说道:“说习惯倒也还不算太习惯,就这京城天气,诡谲莫测,你倒看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却不提防天边骤卷一片乌云,紧接着便狂风骤起,雷电交加,此为天有不测风云也。”李世民道:“房先生住这京城前后也不过几个月吧?这便看出京城天气诡谲来,本王住京城这么久,倒没有看出什么诡谲来。”
房玄龄笑道:“久住京城,看惯了风云变幻,即使便是诡谲莫测,也觉平常了,正所谓当局者迷。鄙人初到长安,自然与久住长安之人感觉有别,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旁观者,也正所谓旁观者清吧。其实天气之诡谲与万事同理,皆潜藏好坏、盛衰之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凡事衰极则盛,盛极则衰,正如满月之后则成亏缺,亏缺至极,又渐成圆满,看似平和之局,却不知暗生险象,似是穷途末路,却又柳暗花明。诡谲乃天气变异之象,好坏、盛衰、祸福、圆缺乃事物变异之象,皆同理也。”
李世民越听越觉得玄乎,笑道:“房先生这不是在讲易经吧,想必对易经深究不浅呢?”
房玄龄笑道:“倒不算深究,略知一二罢了。”
李世民道:“本王不甚明了易经之理,能否赐教?”
房玄龄谦逊笑道:“`以殿下之才,晚生岂敢班门弄斧。”
又见李世民目光如炽,便微笑道:“其实对易经理解亦因人而异,巫师专于占卜,析辩易经唯求祸福生死之数,商人精于商道,析辩易经必求物利赢输之理,至于君王,析辩易经自然是寻求帝室昌隆之道。然万物生发皆有因果,而因果生成又有其酝酿过程,因此便有契机之说。事物生发之关键便为契机。契机即为事物成败、好坏关键之转机,析辩易经,唯寻事物变异之契机所在。时机不到,急于求成反成弊,时机已到,却坐失良机,会功败垂成。”
房玄龄接说道:“所谓‘潜龙勿用’,即事于酝酿之时,犹如鸡于卵中未成雏形,焉能破卵取鸡,胎于腹中,未足十月,剖腹而生,亦必定夭折,此皆时机不成熟,契机不现,急于求成之故。所谓‘见龙在田,宜见大人,’其情形则不同,‘见龙在田’,即潜龙于深渊中蛰伏已久,等到时机,正浮于水面,长久酝酿升腾的契机已现,取譬与人,成事在即,契机不可错过,如龙之升腾,必得风云相济,失去风云济助,即错过升腾之契机了,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亦为此意。”
李世民细观这房玄龄,其神色怡然,目光深邃,一蹙眉,一哂笑,皆坦然自若,细审之,绝非放浪形骸之徒,亦非阴险奸诈之辈,听其说话声音绵延,侃侃而谈,若非睿智慎思,绝无此鸿理妙辩之论。
此人出身低微,却无卑微之感,若非胸怀大志之人,岂能如此?李世民不禁想道:“虽然自己身边文有长孙无忌、杜如晦等谋臣,武有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段志弘、李靖、李世勋等猛将,但却缺少像韩信那样决胜千里无往而不胜的韬略谋臣,难道这房玄龄正是此人?
听他说话,似是玄学之论,却实际是在提醒他李世民。其实他李世民不是不懂房玄龄所言之意,只是这种时候,他也只能装糊涂。况且对房玄龄他还得进一步审察才能委以重任。
“房先生所言过于玄妙,本王听不懂,听不懂。”李世民摇头笑了笑道。
“是晚生口齿苯拙,言不达意。”房玄龄亦笑道。
心里却想:秦王确是韬略过人,方才自己所言,他岂有糊涂之理,他心如明镜,却故装不知,实为韬晦之略,千里之遥把他房玄龄请进京来,必为问计询韬略之策,却又以教书先生掩人耳目,可见其城府之深,无人企及也。
房玄龄这么想着,遂笑了笑,起身告辞道:“殿下无他事,晚生请告辞了。”
“也没什么事的。”李世民说道,转脸向侍女道:“拿两盒毛尖茶给房先生送过去。”
侍女应了一声,先出了门去,房玄龄又辞谢一番,李世民便携了手送出门外,看着房玄龄往西厢去,又望着背影道:“房先生有空常过来聊聊。”
房玄龄亦回头答道:“晚生随时听唤。”说着径自朝西厢书院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