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节 德国再战 2(3/5)
社会风气,创建现代明,这并非蒋纬国独创,首创者是他父亲蒋介石和继母宋美龄,蒋宋两人在934年初时推出了一套“国民教育运动”,直至此时还在持续中,这项运动被称为“新生活运动”,由宋美龄主持,被富裕了浓厚的政治性,宋美龄试图让中国人在生活习惯和思想、精神上得到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现代明国家的明人,“不要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觉得我们是不开化的东方蛮夷”,该运动宗旨是以礼义廉耻思想为核心,目的是让国民在精神上改头换面,具备现代道德和现代知识。这项运动的动机肯定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搞了七年多,效果甚微并且不伦不类,被嘲笑为“什么都管,但什么都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是”。蒋纬国经过认真研究,得出了新生活运动搞了七年却没有什么效果并且已经名存实亡、无疾而终的原因:第一,新生活运动的指导件是《新生活运动纲要》,但件写得大而化之、含糊不清,通篇都是官样章式的废话以及说得对但等于没说的大道理,新生活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礼义廉耻”,那么,什么是“礼义廉耻”?件里说: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这段话肯定说得对,并且写得很有采,但是,有用吗?对于此时9以上人口都是目不识丁的中国基层民众而言,政府号召他们以“礼义廉耻”为做人处事的准则,但又没有把“礼义廉耻”说得很清楚,就是洋洋洒洒的一大堆废话,老百姓听得稀里糊涂、莫名其妙,还怎么做到“礼义廉耻”?所以,必须要把概念灌输给老百姓,要把事情说得很详细,告诉老百姓,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做事还要符合道德标准,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更符合道德;
第二,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人和支持人是宋美龄,但她毕竟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所以她的思想水准无法超越这个时代,这就导致她发起和主持的新生活运动在很多重要的细节上有意无意地采取了避重就轻的办法,没有真真正正地拿捏住要害,导致该运动没有显著效果,很多东西,宋美龄也十分忌惮,不敢太明显地进行改动,并且她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陷入了投鼠忌器的处境里;
第三,新生活运动是要对全体国民一起搞的,无论是基层百姓还是中产阶级以及高层达官权贵,都应该一视同仁。比如,政府不允许老百姓走后门,但官员却毫无顾忌地走后门,那么,所谓的新道德还能得到推广和普及吗?老百姓能心悦诚服吗?当官的不讲道德,却还反过来要求老百姓讲道德?官员,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必须以身作则。该运动期间,一方面该运动如果搞得“太过火”就会触犯权贵的利益,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和稀泥(也就是第二点),另一方面,很多官员在表面上“响应委员长和夫人”,但实际上懒散怠惰,怪习惯仍然不改,在上级检查时弄虚作假进行敷衍,然后涛声依旧,如此,该运动又怎么能真正地被推广下去?
第四,中国连连战乱,动荡不安,客观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新生活运动的开战(在原先历史上,中国先是十年内战,又是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然后又是八年抗日、三年国共内战,哪里还有条件搞什么姓生活运动),但现在,中国的国内局势已经十分稳定,条件已经成熟;
第五,该运动没有深入基层,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国民党此时的统治制度就是一党独裁,但实际上,国民党对中国的控制并不“深入”,因为国民党的分部、党员等势力几乎没有深入县以及县以下的乡镇农村,国民党在基层社会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十分浅薄的(这也是国民党最终败给**的原因,因为**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发展数量最多的、最广大的、受国民党控制和影响程度很低的农民等社会基层民众),正因如此,新生活运动只要就是在有限的十来个大城市里搞一搞,根本没有深入基层,别说广大农村了,就连中小型城市里都没有多少影子。中国人口里最多的、占比例最大的是农民,是农村人口,排除最多的、最需思想改进的农村人口的新生活运动又怎么能真正地改善国民的精神素质?
第六,该运动只有号召、呼吁、鼓励,却没有相关的、有效的、正确的惩罚措施规章。说句不好听的,人穷,就会无法接受教育,没有接受教育,思想自然就会愚昧、阴暗、狭隘,中国的基层民众一方面拥有吃苦耐劳、节省、勤奋、朴素、单纯、善良、坚忍、强韧等优点,一方面也有各种缺点甚至可以说是劣根性,比如:喜欢内斗、不团结、死要面子、死不认错、自私自利、不遵守秩序、缺乏责任感和担当、脏、乱、吵、喜欢说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舌、欺软怕硬、好逸恶劳、喜欢破坏规矩、自作聪明、把小聪明当成谋生智慧、奸猾、倚老卖老、不求上进、嫉贤妒能、懦弱、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热衷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自我美化、重男轻女、媚上欺下、崇拜强权、缺乏骨气、贪小便宜、见利忘义、不讲信用、缺乏羞耻心、喜欢搬弄是非…多得让中国人自己都要汗颜。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人只有满足物质需求了,才会拥有道德水准,但需要注意,并非“满足了物质需求,自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